姍珊從角色中解放,找回自我價值
—
我是姍珊,一個在多重角色中掙扎的女人。作為母親、妻子和職業婦女,我每天都忙得團團轉,卻總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。我努力扮演好每一個角色,卻從未在其中找到真正的成就感。我感到茫然,甚至開始懷疑:我的價值究竟是什麼?為什麼我總是無法滿足別人的期待,也無法滿足自己?
在朋友的建議下,我參加了家族系統排列,希望透過這個方式找到答案。排列師安排了代表,分別扮演我、母親、妻子、職業婦女,以及我的丈夫。當「我」的代表站在場域中央時,她顯得困惑而緊繃,目光游離,似乎無法確定該站在哪個位置。
「母親」的代表充滿歉疚感,總是無法及時接送和陪伴孩子;「妻子」的代表站在「丈夫」的代表身後,卻顯得疲憊不堪;「職業婦女」的代表則低著頭,彷彿沒有歸屬感。而「丈夫」的代表站不穩,天旋地轉,讓我感到無論怎麼努力,都無法讓任何一個角色滿意。這種矛盾與壓力讓我幾乎喘不過氣來。
—
場域的轉變:看見支持與重新分配
排列師邀請了公司合夥人「大伯」的代表和住在附近的「小姑」的代表進場。當「大伯」的代表出現時,「丈夫」的代表逐漸穩定下來,顯示他才是丈夫事業上的最大依靠。而「小姑」的代表則表現出對孩子的疼愛,願意協助我接送孩子。
這一幕讓我意識到,我並不需要承擔所有的責任。我可以每週花三天時間處理公司的行政業務,並要求丈夫支付薪資,這樣不僅能提高我的成就感,也能讓我更有動力投入工作。下班後,我可以到小姑家接回孩子,實現有品質的母子陪伴。
排列師引導我觀察場域中的角色互動,並坦誠地表達自己的感受:
– 對於「母親」的角色,我始終感到不適應、不喜歡,但覺得「應該」要做到。
– 作為「妻子」,我認為應該成為丈夫的後盾,但其實沒有心力承擔。
– 對於「職業婦女」的角色,我認為「有工作才能擁有愛情」,但這只是為了符合丈夫的期待。
排列師問我:「這些『應該』和信念是來自社會價值觀,還是你的內在需求?如果這些角色沒有達成某種標準時,你還有什麼價值?」這個問題讓我愣住了,我開始深層探索自己的內心。
—
關鍵轉折:看見「本我」的價值
場域中加入「姍珊本我」的代表,她站在角落,與三個角色保持距離。當「我」的代表靠近她時,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平靜。
「姍珊本我」的代表緩緩說:「我不需要透過角色來證明自己,我的存在本身就有價值。」這句話像一道光,照亮了我內心的黑暗。我忽然明白,我的價值並不來自於我扮演的角色,而是來自於我本身。
這一刻,場域的能量開始轉化,我的身體放鬆下來,眼神也變得柔和。我感受到一種從未有過的釋放,彷彿終於可以放下那些沉重的包袱,做回真正的自己。
—
我的收穫與反思
這次排列讓我看到了許多原本忽略的問題:
1. **我被角色綁架了**
我一直以來都認為,我必須透過角色來證明自己的價值。這種信念讓我陷入無盡的掙扎,卻從未真正看見自己的價值。
2. **我需要允許自己探索**
我不需要急於定義自己,也不需要透過角色來證明自己值得被愛。我可以允許自己還在尋找,這並不代表我沒有價值。
3. **我的存在本身就是價值**
我不需要做任何事來證明自己,我的存在本身就值得被愛。這種覺醒讓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自由
—
未來的行動計劃
排列結束後,我決定做出以下改變:
1. **分配角色任務,而不是被角色綁架**
我會每天給「母親」的角色3小時陪伴孩子,當下只是母親,沒有好或壞的評判。
每週在公司擔任「妻子」的角色3天,支持丈夫但不強求自己「撐住」。
我會給自己1年的時間,允許自己尋找最適合的職業發展,不急於找到答案。
2. **提醒自己存在的價值**
每當我感到焦慮時,我會提醒自己:「我不需要透過角色來證明自己。」「允許自己還在尋找,而這不代表我沒有價值。」
3. **練習靜心與自我接納**
我會每天花一些時間靜心,想像沒有任何角色標籤的自己,問自己:「這樣的我,依然值得被愛嗎?」並允許自己接受「不做任何事,也值得存在」。
—
最後的感悟
這次家族排列,像一場心靈的覺醒,讓我看到了自己、角色和價值之間的關係。原來,我的價值並不來自於我扮演的角色,而是來自於我本身。我不需要透過角色來證明自己,我的存在本身就是有價值的。
未來的路上,我會帶著這份覺醒,允許自己還在尋找,而不急於定義自己。我會柔軟而堅定地迎接每一個挑戰,因為我知道,我值得被愛,即使我還在探索。這是我對自己的承諾,也是對